前言:
2014年曾經做過發酵木屑,最後變成高發酵木屑了
高發酵木屑雖然很萬用, 養兜養金龜都OK,效果也很優
但是今年的野心的就是利用這一年,我所學的知識還有新的想法
製作出可以用來養扁鍬的二次發酵木屑,且測試一下飼育實績
這次我的計劃是先做100L的發酵木屑
其中某些再進一步發酵成高發酵木屑(兜土)
發酵原理:
1.碳氮比
參考了發酵(堆肥)工程的資料後,體認到了碳氮比的重要,什麼是碳氮比? 就是碳總量除以氮總量得到的比值
若碳氮比太大,微生物缺乏足夠地氮元素,增殖緩慢,整個發酵完成的過程就會很長
且蟲吃進肚子裡後,腸內微生物分解木屑的效率也會變差,自然長得不好
碳氮比如果太低,很容易逸散氮源(可能以氨的形式飄走),在推肥上是浪費肥份,在做發酵木屑上就是會很臭且浪費發酵劑
甚至不小心就腐掉了
因此建議的碳氮比是30~20之間
廢太空包的木屑 的碳約52.8% 氮約0.8% 碳氮比是66
而產木屑應該又會比廢太空包的碳氮比高一些,因為腐度更生一些
但為了方便起見,我依然使用廢太空包的木屑的資料去計算
如果碳氮比太高,那再增加添加劑就好,如果一次加太多導致碳氮比過低,那還要去買木屑來加
添加劑使用黃豆粉,理由是網路上有很明確的碳氮比例資料 ;碳約38% 氮約7%
如果要使用其他的添加劑,可以用蛋白質含量大約推算含氮量,蛋白質含量*0.16就是含氮量了
例如 黃豆粉 蛋白質42% 那含氮量就是42%*0.16=6.7%~7%
計算上
總碳量: 木屑12公斤*52.8%+黃豆粉1.8公斤*38%=7.02公斤
總氮量: 木屑12公斤*0.8%+黃豆粉1.8公斤*7%=0.222公斤
混合後碳氮比 7.02公斤/0.222公斤=31.6 比30稍高一些
表示日後可能要再添加一些發酵劑
2.堆肥發酵的各階段: 此部分的資料參考自 <台肥月刊>-(事業報導-堆肥製作原理)
階段一:
容易分解的物質會先被微生物分解掉,包括糖類、蛋白質等,這過程中會放熱升溫
在這個階段中,加入的發酵劑會分解掉,在這裡我要提一個疑問,既然動物性蛋白質跟植物性蛋白質
在這階段就分解掉了,那兩者效果差在哪? 除了動物性蛋白質的硫可能比較多外,有人說不同的蛋白質可以提供多元的胺基酸
但微生物可以合成所有的胺基酸,只需提供氮源跟營養源就OK,多元的蛋白質似乎沒有這麼必要
這裡有些人認為加什麼蟲吃什麼,其實在第一階段就分解光了,可以想想為什麼早期的人只用小麥粉當發酵劑就OK?
用多種發酵劑可能是提供多元微量元素吧,至於有些說特別添加XX醣 XX粉 當噱頭.........效果就見仁見智囉
我此次的重點還是碳元素和氮元素的比值
階段二:
升溫到一定溫度時,換嗜溫(耐45度C以上)好氣性真菌或放線菌接手,半纖維素和纖維素主要在這過程分解
使用麻布袋就是有透氣的優點,提供好氣性微生物生長
這裡我要問一個問題,既然半纖維素和纖維素主要在第二階段被分解,那麼如果讓第二階段經歷多次,是不是可以變很腐?
假設要加入麵粉2斤
a.先加一斤,等整個木屑升溫到降溫一個循環後,再加入1斤麵粉,再升溫一次
b.一口氣加入2斤讓它升溫後降溫使用
a、b腐度會不會有差?
這是一個高添加劑與低添加反覆發酵,兩者差異問題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嘗試
但我相信經歷第二階段多次會更腐,所以要製土的部分就多了加入麵粉的步驟,希望在不影響碳氮比太多的情況下,調整腐度
階段三:
木質素是最後被分解的物質,這階段嗜溫菌退場,其他的好氧性細菌真菌接手,最後木質素、纖維素、半纖維素 分解所產生的中間產物,在經過縮合聚合後,產生穩定的黑褐色化合物,這階段就穩定了,分解的速度變的相對緩慢,這樣就是完熟了,但是要給鍬形蟲的吃的木屑不能這麼腐
到這個階段可能已經是完熟的培養土了
理論上發酵的過程中顏色會逐漸變深,但是我們不能用顏色去判斷腐度,以高發酵木屑來說,用產木屑發酵的會較淺,因為種過香菇後,木質素減少,木頭變白一次,縱使之後的發酵讓顏色加深,也不會比用生木屑發的深,而用生木屑發的高發酵木屑,如果被白腐菌走菌過,會變白,因為裡面的木質素被分解了
判斷腐度最好的依據還是跟木屑的硬度有關,建議可以手握一大把木屑,用力握個幾下感受一下整個的軟度,越腐的的會越綿
最終產品希望能有幾個條件
1.適合的碳氮比,不會腐太快,但是幼蟲吃進去後又好消化
2.適合的腐度,讓幼蟲會吃
3.PH值適合
這裡又要再給大家一些思考,為什麼我覺得腐度、碳氮比重要?
腐度是蟲會不會取食的關鍵
腐度不對,蟲不吃,你拿培養土養金龜可以,養扁鍬就不行,就算肯吃也不會大
碳氮比關係消化的效率
蟲的消化倚靠腸內微生物,讓腸內共生菌旺盛,自然消化吸收就好
拿產卵木跟發酵木屑來說,就算腐度差不多,鍬形蟲吃發酵木屑會比較大一些
因為產木的碳氮比太高了,分解效率差,你拿吃產卵木的鍬糞觀察,會發現顏色很淺,甚至有顆粒,但是吃發酵木屑的糞便
顏色較深,且顆粒較細,甚至成泥
以上問的問題,我有自己的答案,當然別人也有不同的答案,並沒有誰對誰錯,這部分的資料不多
相信日後的人會有正確解答
準備材料: 乾燥產木屑12公斤(約100L) 熟黃豆粉1.8公斤(3台斤) 市售兜土一些(當菌種用) 低筋麵粉一斤
步驟:
流程: 木屑秤重+準備材料 => 木屑先加水後再加入添加劑、發酵菌種(兜土、市售木屑)攪拌 => 裝回袋子並裝入紙箱發酵=> 取出木屑攪拌均勻加水調濕=>若是製成木屑則堆放至穩定,若是要製成兜土則加入一斤低筋麵粉,以低氮的添加劑為原則=>成品封袋堆放通風處乾燥
2015-6-7
步驟一 將材料全數備齊,搬至戶外
(說明:照片中的紅糖,原本是要培養EM菌的,但是我覺得加入EM菌不一定會更好,反而改變木屑中原有的菌叢,因此後來就不加EM菌了)
步驟二 預先把木屑拌濕,以防塵土飛揚,濕度如同養兜再濕一些,緊握可以滴出幾滴水
步驟三 倒入所有黃豆粉拌勻
可以先倒入部分木屑拌勻後,加入剩下的木屑拌勻,但是我建議還是分兩批來製作
一次要把100L木屑跟豆粉混均勻,難度很高
步驟四 瘋狂的攪拌到均勻混合,同時反省,自己為什麼要挑在大熱天中午幹這件事
步驟五 倒入兜土做為菌種,用市售發酵木屑也行,總之就是提供菌種發酵,但不可以加太多,我大概加了一公升
步驟六 再次瘋狂攪拌後 裝入原本的麻布袋中
麻布袋放入紙箱中 ,紙箱能保住發酵中產生的熱能、防止水分散失太快,也能透氣
記得把袋口封起來以防滋生蠅蟲
整個袋子放在避雨,陽光無法直射處,靜靜等待升溫後降溫
2015-6-8 早上時就已經升溫了,可以用手感受一下溫度
木屑散發豆粉香味
步驟七 加水攪拌
用麻布袋的卻點就是水分會不斷喪失,所以很有可能還未穩定時,就停止發酵了
且最外圍的木屑乾最快,為使腐朽度均勻,要再攪拌一次
2015-7-4因為一些事情延宕了製程,我放了一個月才進行加水攪拌的動作
先來看看 一個月後木屑變成怎樣
木屑上爬滿白色的菌絲,木屑結成塊狀、很乾
菌的子實體乾掉,變成很像菜乾的東西,這些菌是可以幫助木屑分解的
我加入的市售兜土也很容易長這種菌
用手剝碎菌塊,順便聞一下香氣,之後就要加水囉,建議分批加水,不然超級累
步驟八 將要製作木屑的部分分出來,其餘的部分加麵粉製成高發酵木屑(兜土)
先拌勻再加水
因為加水後木屑會變超級重,很難翻堆,因此建議先攪拌再加水
(攪拌時因為木屑原本已經有濕度,所以不會塵土飛揚)
加水攪拌後就可以放入麻布袋囉
最後要製成兜土的放下面,製成二次發酵木屑放上面
因為下層的水分與熱能散失較慢,有利於長時間發酵
而上層乾的比較快,有利於乾操
原訂兩周後(7/18)要停止發酵程序,開始風乾木屑
風乾木屑的方法就是拿掉紙箱,把麻布袋放在乾燥、熱、通風處(例如頂樓晾衣服的地方)
但是人一直在外地念書,無法回家處理
就這樣一直讓所有木屑發酵到了8/8
全部的木屑變成高發酵木屑!
(好險台扁一隻都沒生,所以沒有成功製作出二次發酵木屑也沒有關係)
顏色一如我預期,握起來的軟度也很棒,不會太綿軟
下圖是成功製作的高發酵木屑(兜土)
原定要做成二次發酵木屑的那批,也因為放太久顏色跟下圖差不多了
結論與檢討:
結論就是2014年因為第一次製作發酵木屑,發酵劑加太多,發酵時間太長,導致全部變成高發酵木屑了
2015年卻是因為人無法回家處理,讓製作好的二次發酵木屑持續發酵下去
所以2015年原本要製作 二次發酵木屑+高發酵木屑,竟全部都發酵成高發酵木屑了
檢討這次的製作
高發酵木屑製作是成功的,製於二次發酵木屑,其實7/4就製作完成了
那時應該就乾燥起來保存,等要用時再加水拌濕就可以了
但我下次製作二次發酵木屑時,會增加碳氮比,30可能還是太低了
因為太低,所以在潮濕的情況下,才約一個月就腐成高發酵木屑的腐度了
註: 其實原定要製作成二次發酵木屑的木屑,因為添加劑只有黃豆粉,且只有經歷過一次高溫發酵
所以縱使最後變成高發酵木屑,顏色還是有比,原定要製作成高發酵木屑的木屑淺
製於為什麼文章中明明只有發酵一次,卻說已製成二次發酵木屑? 因為使用的原料是產木屑
產木是由生木被香菇降解過一次而來,形同一次發酵,所以加入添加劑再發酵一次後,稱為二次發酵木屑
但是,由於產木的腐度是不穩定的(硬產木、軟產木、綿產木都有可能是來源),也因此製作出的木屑,腐度不一定等同
市售的二次發酵木屑,若要穩定的品質,還是從生木屑來發酵較好
但我要飼養的只是M屬大兜、花金龜 和 台扁,這些蟲並不太挑食,所以用產木屑做為原料就可以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