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上半年最精采的莫過於牛頭扁的繁殖了,這次算是上一篇牛頭扁文的延伸
上一篇在這裡 :
文章開始前
先來81mm天然品種公照:
東爪哇的個體牙就是彎阿,給人一種短牙的印象,這也使得81mm感覺更大了
這次的女主角是人工飼育的母蟲 44mm
產房的布置一樣是底部二次發酵木屑壓實,至少3公分以上
上面放一根產木後,幾乎全埋
同一個產房我投產了兩次才開挖
分別是3/28 和 4/19 為什麼會投兩次呢
因為3/28投下去後,我總是看到母蟲在土表趴趴走
一直以為沒有配到,殊不知牛頭扁母其實是會在土表趴趴走的
5/6開挖:
這根木頭幼蟲密度很高,以為大爆產了,但密度高是因為軟的地方少,母蟲沒幾個地方可以生
木屑和木頭的交界處有許多幼蟲
木屑中也有發現幼蟲
從木屑中採到大量的卵
最後挖剩下,硬到連螺絲起子都插不進去的部分竟然這麼大塊!
母蟲可以生的部分超級少的,任何軟的地方都被利用了
總成果如上圖
21顆卵(大部分在木屑中發現) 26隻幼蟲(大部分在木頭軟的地方) ,挖爆一隻
由以上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,那就是木屑壓實的重要
雖然母蟲在生的時候會先從木頭開始,但如果木頭不適合,至少可以生在木屑上
選擇好的木頭可以用這種方式挑: 挑選用指甲嵌的進去,但用指腹壓不進去的硬度!
挑木頭要壓的地方是斷面,尤其是木心的地方,要了解一下母蟲可用的部分有多少
我這次使用的木頭直徑大於15cm 但是可以生的地方只有周遭一點點軟的部分而已
有鑑於這些經驗,下次佈置時可以考慮用小一點,但整根都軟的木頭,放多根一點
會比大,但硬軟不均的木頭要好很多,另外木頭不可以挑太軟,如果用連指腹都可以輕鬆壓凹的木頭
那可以放一陣子就變綿綿木了,這次開挖在綿綿木的地方反而幼蟲不多。
2015-5-23 我的觀念就是母蟲能生就生,不然很可惜
跟蟲店老闆聊了聊後,決定由蟲店提供兩根產木,我來享受第二輪的樂趣
幼蟲就請藍大處理
要研究一個蟲需要有足夠的data才行
2015-6-26順便玩了一下縮時攝影
半夜1點挖到3點也是很扯
這次是飼育品母蟲的第二輪
第一輪生了48隻的母蟲第二輪可以有幾隻呢?
嘿嘿嘿 總共23幼+1卵+1挖爆
然後有觀察到一些現象,提出來讓大家參考
產木A 外硬內軟(木心可以用手撥,但外面有一層很硬的)7隻,以二齡為主
產木B 外軟內硬(外面可以用手撥,木心很硬)17幼(含挖爆的) +1卵
以一齡為主
這代表什麼呢? 我猜測母蟲先生完產木A再去生B
而不是東生生西生生
然後產木A因為外面較硬,母蟲比較不喜歡,只產下少數的幼蟲
但其實整體來說A是比B還軟的,因為B中間的木心頗硬,而A整個中心都很軟,開挖的過程也沒有看到母蟲挖的隧道,好像就在表面挖
洞然後產卵,日後要繁殖,選擇木頭上除了要偏軟,更重要的是外圍一圈要夠軟,才能得母蟲青睞